110周年校庆“效实故事"征文(一):效实49届同学组织联谊活动的点滴体会
2022-08-13
胡佩庸 陈德鉅
胡佩庸 陈德鉅
2022-08-13
字体大小 [ ]

1998年,应后俊、陈德钜邀请贺普先、胡佩庸、叶昭慈在杭州西湖的郭庄相聚,畅谈回顾我们在效实中学读书时的生动活泼的情景。应后俊突然来了灵感,建议寻找更多的同学相聚,甚至建议第一次聚会的宾馆食宿费用由我们几个人承担。

1999年10月我们决定沿着晋代王義之的《兰亭集序》为先例,在绍兴举行49届同学的首次聚会。在府山脚下的"府山饭店",召开了我们49届同学的首次聚会。当年从北京、南京、上海、宁波当地来了20多位同学。三天的聚会十分高兴,也是一次童心的再现。当然去绍兴的"兰亭"是一个既定的目标,意味着我们当今的“兰亭集序″。在这次聚会中,我们做了几项重要的决定。

(1)组成效实中学49届同学联谊会,协商选举童祖楹、应后俊为名誉会长(童祖楹辞世后由何志诚继任)。胡佩庸、陈德钜为正副会长。贺普先为祕书长(贺辞世后由汪闻裕继任),以后就开始运作。

(2)决定出版不定期刊物《记事》

(3)在适当的时候再组织大型的聚会。

(4)活动经费由同学们自愿赞助。

因此在1991年有了杭州"断桥相会″与宁波"颐乐聚会"。因为联谊会是一个松散组织,但有一大家同意的《共同规则》,就可以开展联谊活动了。我们历经20多年的运作,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还期望学校领导与校友会及各位校友指正和提供帮助。

(一) 交流原则。童祖楹同学提出同学之间"最平等,最纯洁,最真诚,最无私"这一四最的原则,是我们同学交流的淮则,始终贯彻我们的全部活动之中。

同学之间绝不称呼职务,职称,一律平等,不论什么场合直呼其名。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有亲昵的雅号,这比直呼其名更为亲切,甚至雅号比实名记得更为扎实。河南同学顾恩煌来宁波,50多年了,其实名有的记不起来。柳荣轩说就是"老郎殿"大家都焉然一笑明白了。

(二)交流途径。如何提高同学之间的凝聚力,除了上述的"四最"之外,还有同学之间与老师及校友之间的交流。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和而不同"。靠什么交流,第一是写信,其次电讯,以及通过我们的不定期刊物《记事》进行交流。后期又有微信及用E-mail交流。我们将老师、校友、同学们用心血凝成的40余万字的《记亊》汇编成《效实笔缘》。此后我们将《记亊》改為《交流平台》,经过数年的运作,又积聚了20多万字,我们将《交流平台》汇编成《效实夙缘》。这些文献在母校的校史室,宁波图书馆,宁波档案館都有收藏。

(三)尊师重道。我们49届同学都念念不忘培育过我们的母校与谆谆教诲过我们的老师的师恩。老师也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冯伯禾先生是我们英语的启蒙老师,他办事认真,关心同学,在九秩高龄时还为创建效实中学旅沪校友会而付出艰辛,冯先生的老骥伏枥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先后找到了曾经培育过我们的老师:李贞旋、冯伯禾、庄亦周、邓诗亭、何敏求、陈谿谷、袁雅素、郑玉浦、张选祜、孙佩兰等师长,他们为我们留下珍贵墨宝,有大部份将收录在我们正在编印的《效实缘》中。

我们先后为李贞旋、何敏求、郑玉浦等三位恩师,举办过90岁与95岁的寿庆。

 

(四)团结互助。这也是我们联谊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这种互助是真诚的,实在的。同学朱德良与唐和丰很有才华,因受家庭出身等政治因素的纠葛,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而且长期受到精神上的压抑,身体健康受到的影响,朱德良因患癌症,我们先后两次相助,资助其治疗。此后又资助他儿子读完职大。唐和丰同学下肢瘫痪,汪闻裕帮助他联系宁波最好的医院治疗。我们借校百年校庆之际,同学们都慷慨解囊相助。还派出代表前往慈溪慰问。徐仁然等几位同学,在反右时落入阳谋的陷阱。他们为防止株连同学们,主动切断了与同学们的联系,这点使我们感到十分遗憾。  

(五)各地联系。与北京、上海和南京的校友会发展良好的关系,相互交流资料发信息。有时也参加他们举行的年会。陈德钜曾去北京参加过年会,胡佩庸,汪闻裕也参加过上海的年会。北京的陶瑜瑾,上海的乌栽新,南京的吴如金,陈馨至今都与我们保持联係。

(六)效实结缘。我们除了将巜记事》汇编成《效实笔缘》,将巜交流平台》汇编成《效实夙缘》外,还先后编印出版《效实情缘》《效实墨缘》《效实学缘》及正在排印的《效实缘》,共计六册文献。这些成果都收藏在校史室、宁波图書館与档案馆。留作纪念,以昭后人。

(七)经费来源。我们从来没有规定收取会费,都是49届同学自愿资助,对收入相等困難的同学,他们主动资助,还被我们婉拒。经费来源于同学,用之于同学。即使招待外地回访的校友与同学,我们坚持AA制,绝不动用活动经费,因之获得同学的信任,我们自联谊会成立至今,化去10万多元,从来没有为费用犯愁。原校长王家祥先生曾表示。你们出书有困難,学校可以帮助,我们婉言谢绝了。

 (八)和而不同。我们都企盼同学相聚。本世纪初,在沪的49届同学,为新参加聚会的忻同学,在上海联谊大厦举行茶话会。忻同学突然问道:"在座的有没有共产党员?″这一问使茶话会陷入数分钟的沉闷。童祖楹说:怎么会没有共产党员?何志诚就是江南造船厂技术分部党委书记。刘祁同接着说:本人是九三学社的。我送大家几句话:″光荣归于党,成绩归领导,财产归子女,健康归自已″,使紧张的气氛缓解了。

也有在军内离休的同学,也许内部对领导干部有要求,参加一次活动后,以后就婉拒了。这些同学都有些原因,我们理解,和而不同啊!这也是我们联谊活动的一个小插曲。

(九)杰出代表。不是说过同学之间不互称职务、职称吗?这是同学之间的交往规则,但向母校汇报,我们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杰出代表应看作是我们的一种荣耀。他们为国家做贡献,为母校增光,是我们的骄傲。介绍几位49届同学中的杰出代表:

裘锡圭(公认的古文字泰斗,中国文字学会原会长,古典文献学家)

方恭温(光明日报副总编,李鹏总理回忆录中大名在列)

汪闻裕(哈医大教授,著名的血液病专家)

袁世荃(曾留苏,湖南大字建筑系主任)

李孙荣(曾留字波兰,农大教授)

张仕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总工)

应后俊(浙江法学杂志主编,著名高级律师)

刘祁同(曾留学波兰,环保专家)

柳荣轩(宁波二院普外主任,泌尿专家)

童祖楹(上海交大动力系名教授)

徐绳祖(高工,中国棉纺杂志主编)

顾恩煌、严威侯(小儿外科与胸外科专家,都是河南省三甲医院院长)

至于其他大学教授,研究所总工,政府局级以上官员,企业高工,公务员等佔49届全部同学的75%以上。这一数据我们感到欣慰!

在杰出校友面前,我们要服务好,真是身在高处不胜寒。

                                

2022年8月

 

作者简介

胡佩庸:1946-1949年效实中学初中毕业,高中一年肆业。沈阳化工学院(调干)毕业,曾在沈阳轻工学院任教,沈阳玻璃研究所所长兼总工退休。
陈德钜:1946-1950年效实中学初中毕业,高中肆业。大连工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在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岗位退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