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善举| 王义遒教授向北京大学档案馆捐赠人物档案
2025-06-09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5-06-09
字体大小 [ ]

“我觉得这些档案对北大有用,所以要全部捐赠给北大档案馆好好保存。”

2024年6月12日

北京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

王义遒教授邀请下

走进了他的“抱拙居”

整理出七大箱、3000余件档案

从关键的项目书、论文手稿

到一次次实验的数据记录表、计算草稿

应有尽有,整齐妥帖

王义遒教授

是著名物理学家、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我国波谱学和时间频标领域知名专家

我国早期原子钟研制的主持者之一

简短有力的几行介绍

具象化为一份份实验报告

一本本手写笔记

通过一年来档案工作人员紧锣密鼓的

修复、装订、编目、著录

它们正成为北大人物档案馆藏的

一个珍贵部分

轻拂时间染上的清尘

我们仿佛能看到

一个青年人上下求索的科研之路

和一代科研人矢志报国的动人故事

今天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

“请听档案说”

它们的故事

王义遒捐赠的部分档案

王义遒的手写笔记

 

一份“不规范”的内部报告

1954年,王义遒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57年,他赴苏联留学深造,回国后成为北大无线电系波谱学教研室的一员。王义遒原本研究的是核磁共振方向,因国家战略需要,他毅然转向,“拼命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自学了大量量子电子学前沿成果。

1963年,北大无线电系主动向国家表达了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意愿,在申请承担研制原子频标任务的材料中,包含一篇由王义遒起草的《光抽运气体频标的设计与任务》

1963年内部报告书《光抽运气体频标的设计与任务》

彼时,国内科研管理制度尚未规范,做科研往往是有了构想便立即动手,很少有成文的计划书,甚至连申请经费都没有正式文书。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国内,王义遒都未曾见到过类似文件,不知道类似报告的格式。

王义遒边学习与光抽运技术密切相关的自动控制原理,边摸索着以“内部报告”的形式起草了一份原子频标的研制报告。

这份报告呈现的设计与最后落地的科研项目存在许多不同,标题留了变通的余地,还包含很多从理论出发的设想。但这个“非常不成熟的内部报告”表现了北大承担原子频标研究的决心,也成为了波谱学教研室正式接受国家科研任务的标志。

一张“不简单”的索书单

中国的原子频标项目正式启动后,北大方面参与人员有王义遒、施蕴陵、王振刚、傅济时、冯蕴深、覃祖德等。面对重重封锁与技术壁垒,他们以一往无前之志,攻坚克难。

研究期间,王义遒不懈查阅文献,广泛参照世界前沿理论研究成果。一张1963年的北大图书馆索书单,至今仍保存完好。

1963年王义遒研制原子钟过程中的借书单

王义遒所借阅的论文

在今天,一篇最新发表的西文期刊论文可以轻易检索阅览;六十年前,却需要研究人员在文摘、索引中找到对应条目,图书馆通过影印等方式引进,再一字一句地将相关内容摘抄下来,考验的是研究者把握大局的学科观念、勇立潮头的创新意识、不厌其烦的严谨态度。

小事常事严把握,大事难事勇担当。北大科研组的耐心和决心,为原子频标科研事业克服种种限制蓬勃开展注入了无限的力量。1965年,王义遒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原子钟——光抽运铯汽泡原子频标终于成功问世。它的稳定度达到六百年误差不大于一秒,翌年二月经国家科委审查批准参加“全国科技新产品展览”,在北京、重庆等地展览四个月。

 

一张“毫米级”的计划表

1969年,王义遒所在的无线电系正式搬迁到北大汉中分校。1972年,国家又一次向北大无线电系下达了原子频标研制任务。曾被视为瓶颈的铷金属材料、铷同位素材料,此时已实现国产。为实现原子钟的小型化、量产化,王义遒奔走多地开展调研,最终选定方向:研制能规模生产的光抽运铷原子钟!

那时,汉中分校科研设施尚在建设完善,科研条件极为简陋,人才短缺、设备匮乏……困难接踵而至。面对道道难关,王义遒却始终迎难而上,迈步从头越。

人才短缺,他寓教于研,主持建立起专门的频标专业。设备匮乏,他亲力亲为,小到日常实验中用到的一根束管,大到要保护着原子钟机载上天的减震器,他都亲自上阵,反复与各地工厂、院校及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想方设法把力量集中起来,“大力协同”出奇迹。

1975年频标科研及器材-北大分校物资计划表

1976年委托西安交通大学研制脉冲钨极氩弧焊机的协议材料

一份份纸质材料,无声诉说着那段艰难坎坷却勇毅前行的岁月。世人看到的,是中国科研人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的身影,而隐匿在时光褶皱里的漫漫艰辛,或许唯有档案能娓娓道来。国之所需,心之所归。新的发明就在这样的一念一行中酝酿而出,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1976年,光抽运铷原子钟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至1978年共产出160台,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年,该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一篇“规划性”的参会小结

改革开放后,王义遒继续在原子频标领域深耕。他勇于拥抱时代,在八十年代初先后赴法国、美国访学,到学科国际前沿交流学习。

1983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关于“推荐国内论文参加时间频率国际讨论会”的函

王义遒:量子频标的未来一参加第四届国际频率标准和计量会议小结

1983年,王义遒参加第四届国际频率标准和计量会议,写下一篇会议小结《量子频标的未来》,以深邃的学术目光,在国际科研局势中展望中国量子频标的未来发展。

1985年2月,他回国担任北大自然科学处处长,在从事教育管理之余,继续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1993年,他与杨东海凭“斜光检测激光抽运铯束频标”科研成果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在激光冷却原子方面,他带领团队参与“原子光学与时间基准的研究”重大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铯磁光阱,被认为“为我国实现原子喷泉频标和开展激光致冷获得超冷原子研究打下了科学基础”。

王义遒:建立我国独立自主时间频率系统的意见

2000年,王义遒卸任行政管理岗位后,他自称继续“老来服役”,担任星载原子钟技术管理组首席专家,研发星载原子钟,为“北斗”卫星系统提供准确时间信号

2019年,他获得由中国宇航学会计量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授时与时间专业委员会联合推荐的全国时间频率领域终身成就奖。

潜心以察原理之幽微,笃志以应万变之纷纭。王义遒的科研之路,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创新之路,也是一条持之以恒的坚守之路。

一张“无保留”的捐赠清单

六十载岁月翻过,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俯循“蛟龙”,仰观“北斗”,上天入海的高精尖科技装置中,都回响着原子钟的滴答。北大也在经历着不断的革故鼎新,原子频率标准最早被研制出来的昌平200号校区翻新改造,如今是北大“新工科战略”的重要支撑和落子之处。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载着王义遒一片丹心、一腔热血的三千余件档案,是这六十载岁月的最好纪念。正是在这些档案中,经验得以保存,精神得以延续,记忆得以永生。

那一日,北京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推门走进王义遒的“抱拙居”时,满架盈箧的书籍、期刊、笔记本、文书材料浩繁无数而又井然有序,年逾九旬的王义遒老师每日仍在其中伏案工作,孜孜不倦。

“柜子中间层是科研成果、柜子下层是讲义、书桌下抽屉是会议文件……”他拿出一张事先列就的清单,指导档案馆工作人员把他数十年来分门别类珍藏的档案资料一一取出装箱,准备捐往校档案馆。

王义遒亲笔写的档案清单

“我觉得这些档案对北大有用,所以要全部捐赠给北大档案馆好好保存。”他捐赠的科研档案中,有仔细摘抄的公式,有反复推敲的线路图,也有一页页密密麻麻的实验笔记。这些档案是王义遒教授历时多年悉心保留的珍贵资料,它们讲述着一代北大人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如何用信念与行动托举起中国原子钟的未来

实验记录、提纲、图纸

捐赠档案后,王义遒老师还来到北大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结合档案展示,为北大师生作“我的科研历程”讲座。讲座结束后,他为档案馆郑重写下题词:

档案是珍宝,认真保存好。

守正以为继,创新有凭靠

王义遒为档案馆题字

王义遒题字

在这大公无私的捐赠之举中,我们仿佛再一次窥见了六十年前那个毅然决然,向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一路前行的背影。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

一代学人的足迹正静静远去

但这些珍贵的档案如碑铭一般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它始终立在原地

见证时间流转

抵御遗忘的侵蚀

熔古铸今,烛照未来

 

在第18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

让我们听档案说

那些科技报国的赤诚
那些时代洪流中的坚守
以及一代代北大科研人

心系家国、矢志不渝的担当与执着

记忆不绝,薪火相传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档案馆已接收到

60余位北大人物的

近20000卷(件)捐赠档案

欢迎更多人关注北大档案

了解北大档案文化 参与北大档案捐赠

于档案中寻故事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4年10月27日,效实中学1948级校友、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在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2024年年会上讲话和合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