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97年春,林绍灵曾与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水彩画四人学术展”。在此展上,他展岀了《走向光明》《矿工》等一组刻画人物形象的作品,十分精彩,引人注目。在那个时期,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连续举办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水彩画作品展。在这两届画展中,林绍灵的《永恒主题》和《走向光明》两幅作品分别获得最高学术奖和金奖。他描绘人物形象的作品,在当时水彩界基本以风景、静物、花卉为多数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可贵。这些作品在当时的水彩界起到引领和拓展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jpg)
希腊圣托里尼写生 38x26cm 2016 05
二十余年来,林绍灵在水彩艺术实践的征途上始终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不懈地探索着水彩艺术的多种表现语言,反复尝试种种水色效果,在人物画的表现中更为突出,创作了一系列佳作,如2011年创作的《风雨同舟》、2012年创作的《小憩》、2014年创作的《钢筋工》。这些作品正如潘耀昌先生所评述的:”绍灵的人物画,是基于中国式写生或谓自意象的动态把握”,是“中国的意境气度与传统美学的精神”。而这两点更突出地表现在绍灵近年来创作的风景画上,可以说是他在水彩艺术探索过程中,又一新的突破,是一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
.jpg)
希腊写生 21x29.5m 2016 05
这不是天生具有的或是对景物流俗的描述,而是在弥久的情感积淀下的一种历史的产物。正如林绍灵所说:“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心迹。虽然这个画题不知被多少画家演绎过多少次而大红几时,但我还是觉得有话想说。”
.jpg)
希腊雅典写生 38x26cm 2016 05
他深知:身在情常在。但他又不是狭隘的情感流露,他常在深巷中踯躅,回味脚下石板与老墙的气息,在晚霞中漫步,在小桥、渡口凝望,沉浸在水色流溢浸渍的趣味中,清晨在寂静昏沉的小镇上突遇尽头处一抹霞光的染过,和江南小镇一起苏醒。这一切都成了他生命中的对象,可以让自己付出。这是一种渴望,一种激动,一种在岁月时空中的沉淀,而成为可以探求的生命情怀中的最深的一部分,从而在他的笔下自然流畅地景情再现。
.jpg)
晨曲 56.5cm×76cm 2018 年
我们不妨细细品读绍灵的《驿桥桨声》《平桥沧桑》《回望》《昔时斜阳》《绿荫门第》《晨雾如纱》《双桥雪霁》《老镇忆旧》……“廊桥烟雨今犹在,梦里依稀是故园”,绍灵细数着岁月留下的斑斓,画他一生画不完的诗篇。
.jpg)
最忆是江南 140x44.5cm 2020 10 02
人能从原始的自然状态中超拔出来,是原始的对自然的认知和长期的历史积淀,把感性的情感融入其中而创作出代表自己心声的作品。这种精神力量是不能忽视的,是一种体现了文化内涵而克服了浅薄的功利意识和物质意识的产物。
-thumbnail.jpg)
春 153x70cm 2021 03 10
而如何求得过去、现在、将来的平衡,也在情感和精神中得以体现?不妨继续品读他的作品《江城如画》《河畔晓色》《向东是大海》《细雨秋塘》《磐安梓誉村》《春意迷恋》等和他的自序。
.jpg)
驿桥舟船 67x101cm 2021 08 06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都是文化的积淀,是这种精神资本的财富,长期地积淀而潜移默化地在情感中体现。这种文化背景始终在暗中影响着他的思维模式,而传统的思维模式更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虽然绍灵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艺术技巧,但最能表达其情感的还是中国元素,带着浓浓的中国色彩,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到审美对象中去了。
绍灵深信,艺术作品显示的是真情实感,反映的是所思所想的自然世界。
2018年7月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著名水彩画家)
江南人家 31x101cm 2021 07 25
自序
文/林绍灵
廊桥烟雨今犹在,梦里依稀是故园。儿时的我,家住临街的河边,每天开窗即见乌篷船、农船吱呀吱呀地摇划而过。“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屋旁的缸桥,不远处的社坛桥、望京桥,在蓝天碧水间浸染成一幅幅四时变化的江南画卷。读书时,我正遇“文化大革命”,学校生活处于无序状态,于是,常和小伙伴在弄堂墙门的残垣断壁间逮蛐蛐、捉迷藏。放假便到宁波西乡的外婆家小住。往西的河道曾是古代官吏上任宁波的必经水路,河上古桥高大庄严,航船在两岸水村的景色中行进,钻过一座又一座造型各异的石桥。这一幕幕浓醇至美的江南图景,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thumbnail.jpg)
夏 153x70cm 2021 02 24
我常在古老的高桥上,回望波光潋滟的水村。婉约的江南,枕河漫漫,露水在青石板路上熠熠发光,淡淡的薄雾中,屋舍一片茫茫。我细数着岁月留下的斑斓,遐思无限。
有这样的夏夜,听虫儿鸣响,清澈的声音荡涤了喧嚣红尘,几分愁绪,几分欢喜,夜竟愈加显得宁静,引我思绪万千。人世生缘,物事变迁,混合着虫鸣声一同叹息。
江南,这特定的地域景观,它曾以繁华的市井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气度回应了大江的赐予。它是一处历史的风景,也是一处文化的风景。它的远去与消逝,演绎着一种文明的走向与兴衰。
-thumbnail.jpg)
秋 153x70cm 2021 03 15
江南,也是我一直魂牵梦绕渴望表达的景观。今天,在水色的浸渍中,我情感深处的“心象”突然跃于纸上,有些朦胧,有些暧昧,却带着意外与惊喜,画面中淹没了的轮廓竟由此显得绰约多姿而意味深长。
.jpg)
水巷晨光 56x75.5cm 2021 09 28
故乡的江南,是我一生画不尽的诗篇,如丝绵长,悠远相间。尘世恩怨总在繁华错落间慢慢飘散,其中的故事却被深藏于梦中,思绪随着河水蜿蜒汇入大海,心中的一抹轻舟却永远漂荡在江南。
.jpg)
向东是大海 61cm×158cm
年轮几度亦沧桑,故园好似别多年。当现代创作愈来愈关注当下发生的事件时,我却回过头去留意起“逝去”的一些记忆。抑或是人到中年,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些许乡愁,如浊酒半壶后的窃窃私语,即便语焉不详,却充溢着真情实感。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心迹。虽然这个画题不知被多少画家演绎过,但故乡的江南,我还是有话想说。
.jpg)
林绍灵 自画像 2018 年
简历
1974年毕业于宁波市效实中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宁波市海曙区文联副主席 海曙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现创作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林绍灵艺术工作室
主要获奖与参展
1995 年《走进阳光》获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新人奖;
1996 年《走向光明》获第三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金奖;
2010 年《风雨兼程》获第九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
1997 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诸迪主持的 “王维新、王云鹤、钟铃、林绍灵水彩学术展”;
2015 年 《海港新韵》参加由中华人民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2019 年 《风雨同舟》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个人展览
1996 年 3 月—6 月 应阿特纳拉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赴列支登士敦创作并举办画展
2002 年 应美国 KML 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赴旧金山中国美术画廊举办《中国著名水彩画家林绍灵画展》
2010 年 4 月 受奥地利教育艺术司邀请,赴维也纳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艺术考察与创作,6 月《水色之韵——林绍灵水彩画展》在法国波尔多举行;
2014 年 12 月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举办“澄明之诗——林绍灵水彩画展”;
2018 年9 月26日 由浙江省美协、宁波市委宣传部等主办,浙江美术馆举办《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展》;
2021年6月2日 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浙江省美协等主办,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绰约江南,林绍灵江南水彩画展》;
重要出版
作品选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新中国美术 50 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百年水彩画集》,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主编的《中国当代美术》,
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彩画图史》,
广西人美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水彩金奖画家谈技法》,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彩画家》;
重要收藏:
中国美术馆收藏《沸腾的生活》《海港新韵》,
浙江美术馆收藏《四明残雪》《高原汉子》,
亚洲水彩艺术博物馆收藏《走向光明》《行色匆匆》,
宁波美术馆收藏《唐书法家虞世南》;
美术活动
1999 年、2004 年、2009 年历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浙江作品评选委员会水彩(粉画)评委;
2003 年 1 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水彩画写生画展》评委。
林绍灵与效实
林绍灵校友高中时为效实中学学生美术组组长,这些年来一直关心母校,百年校庆时向母校捐赠多本自己的画册,曾应邀为高三学生成人礼讲话,对学弟学妹给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告诉他们十八岁要承担的责任和要拥有的激情。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美术家资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