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遒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肄业。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10月因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4年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85年起,历任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长、教务长、副校长和常务副校长,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并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老来服役”任星载原子钟技术管理组首席专家。2002年退休。王义遒多年从事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研究,是量子频标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核磁共振波谱学、量子电子学、量子频率标准、时间频率计量和激光冷却原子等,曾研制成我国第一代原子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奖项。著有《量子频标原理》(合著)、《原子的激光冷却与陷俘》、《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大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和随笔集《湖边琐语》等书。
图|王义遒校友
1932年,王义遒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县黄山村。
1944年,小学毕业后,入读抗日游击区三七市正谊初级中学。然而,入学仅三月多,王义遒就在动荡时局下被迫辍学。1945年抗战胜利,王义遒得以恢复学业。1950年初,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他又由宁波转学至江西南昌二中(当时名称为“省立南昌二联中”)。
在中学时期,王义遒就已经十分关心政治。较为宽松自由的读书学习氛围让他能够在解放前便阅读许多进步书籍,例如《新民主主义论》,因此他对国民党、共产党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那时候我就觉得当时政治很黑暗,所以要革命。我还是比较进步,当时有些学生听说共产党来了,比较害怕,我就不怕,我在这些事上认识得比较清楚。” 1950年1月,王义遒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暑假参加青年团干训班,并代表青年团参加江西省首届政协会议。
1951年,高中毕业的王义遒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最初,他对物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当时填写的五个志愿依次是:清华物理系、北大地质系、北大历史系、清华中文系、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在1951年以前,清华物理系自是理科学子的精神圣地。北大地质系与历史系同样是久负盛名的实力派。而有四大导师传承的清华中文系,也是大师云集。而第五志愿的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他笑称:“我就想前面的考不上,就去做点实事,治理黄河很重要啊!”之后,王义遒顺利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似乎与北大并无交集。但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入学一年的王义遒也随之来到北大物理系,开始了他与燕园的缘分。
02
1953年暑假,北京大学计划邀请苏联专家来中国指导高校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和物理学科建设。当时的中国,俄语人才奇缺,苏联专家要来却没办法找到俄语翻译。勤奋踏实的王义遒与另外四名同学被选中,放下当时其它的学习任务,突击学习俄语以应对专家翻译的需求。学校为此专门安排两位俄语系毕业生教他们俄语知识,另请一位“白俄”老先生教他们口语。当时的王义遒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俄语,只能算是接触过,“因为当时一些教材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多少认识几个字母,发音就不行了”。两个多月后,两位俄语系毕业生必须离开去参加工作,王义遒与四位同学只能继续自学。10月,苏联专家已然抵华。虽然苏联专家柯诺瓦洛夫已有一个生活翻译,但学术事务依然需要王义遒来负责翻译。对于一个只经过三个月突击学习、半路出家的翻译来说,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术要求、完成翻译任务,王义遒请专家提前把上课的内容写成文字,提前进行翻译,保证了翻译的质量和教学的正常进行。柯诺瓦洛夫需要出差去其它高校指导工作,王义遒作为学术翻译也必须一路跟随,同时还要承担起生活翻译的工作。生活方面的俄语词汇,王义遒知道得不多,因而交流中产生过一些令人难堪的情节。比如一次去天津,专家早起想吃粥。王义遒没有学过俄语“粥”字,比划了半天才算弄懂,对此他笑称就靠“脸皮厚”。王义遒最终圆满完成了翻译任务,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赞许。他也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不少,“这件事情让我感到做事胆子要大,脸皮要厚些,什么事情要敢于去做。”
1954年,王义遒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光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03
1957年,王义遒赴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大学学习波谱学。
1961年,王义遒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参加集训。10月,他回到北大无线电系波谱学教研室,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王义遒开始原子钟研究。
1965年,王义遒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原子钟——光抽运铯汽泡原子频标,翌年二月经国家科委审查批准参加“全国科技新产品展览”,在北京、重庆等地展览四个月。
图|铯光抽运原子频标参展证书
1976年,他成功主持研制我国第一批批量生产的“光抽运铷原子钟”,这项高科技成果在我国几项国防科研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78年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3年,他与杨东海一道因斜光检测激光抽运铯束频标科研成果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
1990年代喷泉原子钟刚问世,王义遒认识到这是基准原子钟的重大突破,及时在北京大学开展相关研究,实现了冷原子上抛,这是我国冷原子物理和喷泉原子钟的开创性工作。
本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在其他老师看来影响科研的教学任务是“苦差事”,在王义遒眼中却是辅翼科研的“乐事”。他在专心科研的同时,也先后讲授了“核磁共振”、“光的受激发射”、“量子电子学基础”、“波谱学基础”等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王义遒编著了《量子频标原理》。退休后,又编写了《原子的激光冷却与陷俘》等教材,并翻译《原子与辐射的电磁相互作用》等国外优秀教材。谈及王义遒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原子频标重点实验室主任梅刚华评论:“他于1986年牵头撰写的《量子频标原理》,是我国原子频标工作者和学生的必读书。他对原子频标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能够一直工作在原子频标研究的前沿。”
图|2019年王义遒获颁全国时间频率领域终身成就奖
2019年,王义遒获得由中国宇航学会计量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授时与时间专业委员会联合推荐的全国时间频率领域终身成就奖。
1985年2月,王义遒担任北大自然科学处处长。
1986年1月,王义遒又担任北大教务长,走上了高校管理岗位,此后又历任北大副校长、常务副校长。也因此,在高校管理方面,王义遒更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体会。在教务长任期内,为了推动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他和高教所的所长汪永铨创办了内部刊物《高等教育论坛》,就是现在的核心期刊《北大教育评论》的前身。此外,他还积极鼓励北京大学各职能部门的同志也做一些相关研究,提升服务水平。“既然要你出来做教育管理工作了,你就要把它作为专业,钻进去做些研究,这样事情才能办得好。”
王义遒与效实
王义遒校友,建国前后就读于效实中学。多年来,一直关心母校、关心家乡。早在2007年曾回母校作关于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科学讲座,介绍他对科学的不懈的追求。
图|王义遒回母校作关于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科学讲座
2012年百年校庆时曾向母校捐款。2019年10月19日,在应邀参加宁波市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大会之际,王义遒等十余位校友回访母校,参观了东部新校区,出席了学校在白杨校区组织的座谈会,向年轻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在学业、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收获与感悟。王义遒校友说自己读进步书和入团都在效实,所以效实是他进步的开始。他很感谢效实对他的培养,在效实的学习生活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学校教授的英文,使得他获得了大学英语免修的资格,更是为他今后出国访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燎原》重印本,原稿已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王义遒校友说效实的学风是宽容的、效实的学风是自由的,有社团和各种课外活动。他和几位同学还还自发组织刊头题名为“燎原”的“壁报”,先后写了《看,英国的中间路线》、《台湾能独立吗?》、《文艺作家的新方向》、《评书:〈二千年间〉》、《读〈社会发展史纲〉后》等文章。从这些文章标题,可以窥见王义遒校友当年的志趣、见识与气度,令今日年轻的学弟学妹倍感钦佩。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自北京大学新闻网与北京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