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纪念册 百年效实情
“效实中学49届同学联谊会出版《效实情缘》、《效实墨缘》、《效实学缘》、《效实笔缘》、《效实夙缘》应有百万多字,尤其这本1949年初中毕业纪念册……”
6月19日晚,东海之滨宁波北仑小山公园吾爱阁,碶派沙龙欢声笑语, 90岁胡佩庸先生正在给孩子们淘老古。之前,碶派口述历史采访先生十多次,十万余字的口述历史材料已签字归档。
鲐背之年,先生完成《效实夙缘》编辑,送至档案馆、图书馆。他带来的这本小纪念册,貌不起眼,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此纪念册,黑仿皮封面(13*9cm),封面印有英语Autographs(签名纪念册之意),内高档銅版纸50页,加扉页计52页。“1949年初,我在效实中学读初中,快毕业了,内战正酣。货币金圆卷贬值,我用父亲给的一块银元,在宁波江厦街一商店,买这本纪念册和另一本生话日记。”
胡先生边介绍边展示纪念册,效实中学冯度校长,蔡曾祜、江翼时、冯伯禾、何敏求、冯铁生、郑玉浦等诸位先生都留下墨宝,内页右下方铅笔编号。历 70载风雨,保存完好,此纪念册,实为研究甬城名校效实中学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档案材料。
1911年冬,慈谿(慈溪)陈训正、钱保杭、陈谦夫等与返回故里的同郡何育杰、叶秉良等有识之士讨论组织学会,酝酿办学。鉴于宁波府六邑(鄞、慈、镇、奉、象、定)小学毕业生日多,公立中学办理不甚完善,而其他私立中学,皆外国教会所主办,意在传教,学科均不充实,故认为有自办一完美的中学之必要,提出“合一郡之力,集一郡之才”为办学方针,以“以私力之经营,施实用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
次年2月3日,效实学会成立,公推李霞城为会长,陈季屏为教育部长兼校长,蔡琴孙为财务部长,主管募集学校经费,陈谦夫为干事,筹备开学事宜。学校假宁波城西育德小学校(初等工业学校)旧址为校舍,镇海小港李氏创设的益智学堂移赠的校具,学会会员之捐款及学费维持,于1912年3月7日开学,学生62人。校名以会名名之,定名效实学校,首任校长陈祥翰。“效实”之名取自严复所译《天演论》名句“物竞天择,效实储能”,有践行真理,自强图存之意。1917年起,与上海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订立特约:凡效实毕业生,可免试入学。在1933年、1934年浙江省组织的高中毕业生会考中,效实均为全省第一。
百年效实,星光灿烂,其4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振兴中华、传播人类文明添砖加瓦:培养了袁敦襄、沙文求、崔真吾、李侠民、陆如心、葛镇祥、张处让、陈忠良、林舜琴等十多位烈士;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纪育沣、童第周、李庆逵、翁文波、鲍文奎、朱祖祥、徐祖耀、陈敬熊、戴传曾、童志鹏、陈中伟、毛用泽、陈肇元、周光耀、胡思得等15位两院院士……
原宁波市委书记、现浙江省省长郑栅洁赞扬效实中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国家需要的每一个时刻、各个领域,效实人都没有缺席。树高千尺总有根,“物竟天择,效实储能”,回溯72年前,名师荟萃之效实,师长们对初中毕业生佩庸,字里行间寄予怎样的厚望?
明山佳气郁葱葱,70多年前,北斗河畔尚是一片田园野趣,河上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北斗河入姚江连宁波三江口,往北,直抵东海。站在效实中山厅远眺,甬江如带,楼观凌空。效实所在北斗河畔,本来是堕民聚居区,有一条街叫盘髻街,“盘髻”就是头上盘的髻,当时演戏者也以堕民居多,所以郎郎殿也在此。创校先贤陈训正,解放堕民,北斗河畔办育德学校,后在育德学校办效实。
1949年春,即将初中毕业的佩庸17岁,个头窜过一米七,长方脸,双目有神。他是校园的体育健将,蓝球打得好。行将毕业,时局动荡,前途何在?父亲胡莱僧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对孩子的教育向来重视,叮嘱长子佩庸,珍惜在效实的学习机会。用父亲给的一银元,胡佩庸买来纪念册、日记本,他想先请冯度校长写毕业赠语。
平日见到校长,是不敢说话的,这回,胡佩庸蹑手蹑足走到效实中山厅三楼,大着胆子走进校长住所。他恭敬地拿出纪念册,请校长题字。“冯校长亳不犹豫地在纪念册用毛笔题写‘学然后知不足,胡生佩庸将在初中部毕业,书此勉之中华民国卅八年元旦冯度’。时光如水,那天在北斗河畔中山厅三楼,年近六旬的冯度校长,长衫马褂,戴着眼镜端坐书桌前题字的样子,定格学生脑海,“他的殷切寄语,在我步入社会以后,才逐渐理解这句话深意,知不足才能找出差距,自強不息,不要做井底之蛙,校长勉励后辈要不断进取,勇立潮头!”
被誉为“近代宁波教书育人楷模”的冯度(1891-1951)先生,世居慈溪孝中镇(今慈城镇)藕田坂后新屋冯家,他禀赋聪颖,自幼好学。据说其远祖是追随刘秀汉室中兴名将冯异,淡泊名位,临战每先冒矢石,战后论功,诸将皆并坐争竟,冯异却独坐大树下,不参与。军中在此呼为大树将军。慈溪冯氏以其先祖谦抑不争为荣,训勉子孙。1911年,冯度卒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与同邑学子陈训恩(布雷)、童世桢,并为该校首届正科优等生。1912年3月,和同班同郡学友陈训恩、王子让、童世桢受聘于私立宁波效实中学,1927年春至1949年7月任效实校长,间后长达23年之久,一生为效实中学的发展、迁移、恢复而不辞辛劳,艰苦卓越。1933年、1934年浙江省组织的高中毕业生会考中,效实名列全省第一。
春天来了,校门口两棵银杏树干虬曲,又抽新芽。那天放学,看到蔡曾祜先生从校门银杏树边走向教务处,胡佩庸深深吸口气,鼓起勇气走进先生办公室,将纪念册递给伏案批卷的蔡先生。
瘦高身材,长衫马褂,戴着眼镜,先生面容端重。自1913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后,1919年先生应聘至效实,1932年起主持教务,钻研教学,57岁的蔡曾祜先生到效实已三十载春秋。他全身心扑在教学中,不敢一日松懈。看着初中毕业生佩庸,先生温和地说:“你放在这里,明天来取。”
佩庸行一鞠躬退出,次日课后,他走进教务处,接过蔡先生递予的纪念册,恭敬地说声谢谢。回到教室,他坐下来,翻开纪念册,读着蔡先生寄语:“处多难之世,若能风霜磨练,苦心劳神,是足以坚筋骨而长见识”,端庄的字迹,字字入心。对混沌的时局,蔡曾祜先生毫不隐晦,总是鼓励学生们发奋图強,在大风大浪中增长见识。宁波沦陷,效实中学被迫一度解散,他与原校部分同事创办求实学社。抗战胜利后致力恢复“效实”优良校风。蔡先生精于数学,效实中学的院士们,大多数受教于先生门下。他的课堂,上世纪二十年代坐着童第周、戴伟曾,四十年代坐着陈中伟、毛用泽,五十年代坐过胡思得......蔡先生因材施教,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像“鲜活的鱼儿一样”生动,“听蔡先生教数学,内容精,逻辑强,要求严,兴趣足,没一句废话。”
甬上教坛曾祜先生尊为“蔡代数”,其实他英语也很精通。有一次夜自习,蔡先生来巡视。当时多数学生没有英语词典,有几个生僻单词请教于他。因未带眼镜,让我读字母,他即刻解答,至今记得那天天单词有“哨子 (whistle)”、“羊肉(mutton)”等。他真是效实中学的一代师表,没有一个师生不为他“严励的爱”所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蔡先生仍任效实中学教职,曾任省政协委员,被评为省一级中学数学教师,捐所藏书给学校。可惜,上世纪末,效实由望京路1号搬至新校区,老校区中山厅拆毁,新建教学楼多功能厅由时任校长李庆坤先生补写“中山厅”匾牌。新校园内,蔡曾祜先生塑像置身银杏树林前,“处多难之世,若能风霜磨练,苦心劳神,是足以坚筋骨而长见识”。
“江先生当时住在銘三舍楼上,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教我们国文。我们见他时虽有几分拘束,但与蔡先生相比,还是比较随便一些。”时隔72年,江先生以朱砂所写“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字字印心,新鲜依旧。
“这也许是江先生自身学习心得,他擅长古文,讲解真是入木三分!”时至今日,江先生分析翰愈的《画记》与王粲的《登楼赋》,胡佩庸仍记忆犹新,“常年穿长衫,戴幅眼镜,语文也以带些黄岩口音的官话讲解,课上得形象生动。要知道,江先生之前曾在春晖中学任教、主持校务,敬仰弘一法师,他与朱自清,夏丐尊等名流是同事,著名画家丰子恺既是他的学生,又是春晖中学的同事。我看到他屋内有弘一法师的墨宝,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的是丰子恺赠画……”
“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江先生这句赠言,和他骨子里的中国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深刻影响着学生,“1957年被错打成右派。他坚贞不屈,以屈原的精神投北斗河相抗。被救起后送原藉浙江黄岩农村放牛改造。后来,组织上派人去做工作,只要认错,即可摘帽。先生坚定地回答‘何错有之’,送去被降级的工资,拒不接受,不食周粟,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教我们英语一年,用新的教学方法,不从英语字母教起,直接从句子开始教授......” 伯禾先生字乃嘉,入学第一课英语,冯先生上课的情景仍如昨天,“I open my book, I close mybook. So early in the morning(我打开书,合上书,清早)......”
伯禾先生办事认真,一丝不拘。对学生富有爱心,凡家庭有有困难同学,他往往伸手施援,并发动大家帮助。他为我纪念册题词是“学问者,金库也,研究即其键也”。忆解放初,“几个打着学联旗号的学棍,欲逼冯度校长辞职交权,想从伯禾先生那里打开缺口,以贪污名义入手,让伯禾先生交出帐簿,先生坚定地回答,帐肯定有的,但须校长通知我方可交出。”1949年7月,伯禾先生辞职,离开他热爱的岗位,去上海另谋职业。
1949年下学期,刚读高一的胡佩庸因家里经济不能支持,效实读完高一就休学,去上海寻找出路。那年12月下旬,在上海西藏路与伯禾先生巧遇。得知学生将去沈阳工作,他一直陪着走到时外滩,一路谆谆教诲,“即使先工作,也要不断地学习,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洁身自好......”事有凑巧,1989年胡佩庸又在上海马路上遇到冯伯禾先生,“相隔四十年,我报出名字,先生立即想起来,并领我家里小坐,拿出糖果招待......己近九秩高龄的冯先生,当时正热心筹划效实中学旅沪校友会事宜,身教重于言教,莫过于此!”5、何敏求先生
敏求先生是象山望族,也是首富,还有历史污点,在土改时险遭镇压。土改判决后,宁波军管会领导找他谈一次话,觉得何先生知识丰厚,比较开明,于是在判决书上批示“此人不杀”,逃过一劫。
“在效实中学读初二时,何先生教过我地理课,‘为人即所以为我,能知此语的真谛而身体力行者,是绝顶聪明人’,这是何先生在纪念册上的题词。我的理解,先生是想告诉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上世纪80年代末,胡佩庸在象山曾拜访何敏求先生,“听同学说,何敏先生在象山丹城,按图索骥去拜访。其时,他正在撰编《象山县志》。先生所著《中国历代的战争史简编》在台湾出版,由蒋纬国写序。”
铁生先生只教过我们一段历史课,他学识过人,宁波社会名流于上世纪20年代赠送章公绩先生一幅锦缎匾框。在錦缎上署名的有冯君木,钱罕,冯度等社会贤达,冯铁生先生的大名也在列。”
胡佩庸介绍,冯铁生先生除国学与历史方面的造诣之外,治印技艺功底也很深厚,他在纪念册题词,“宇宙是个实验室,世界是所磨练场。何所求与何所用,一凭自己作主张。”
郑玉浦先生擅长诗词和书法,青少年时代拜宁波饱学之士杨霁园先生门下,打下厚实的国学基础。他先后在效实中学、宁波师范学院任教,是宁波诗词学会与宁波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72年前,玉浦先生在这本小纪念册题词“寿本于仁,乐生于智,动能补拙,俭以养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胡佩庸从东北返回宁波创业,师生重逢,格外珍惜,无论再忙,一个月总要碰次面,再后来,几乎每周小聚。郑玉浦先生,熟悉的人都尊称他“玉浦老人”,学生重回玉浦老人身边,学诗词,习书法。胡佩庸积极参与效实中学49届同学联谊会工作,编写的百万多字校史回忆得到玉浦老人鼎力支持。
“从前在效实中学,玉浦先生对学生关爱有加,遇到家庭有经济困难者,他从微薄薪资中省吃俭用,为困难学生支付学费乃至膳食费,这种高尚师德,今天想想,多么珍贵啊!我不知道他是否笃信佛教,国内许多寺庙中都有玉浦先生题匾。他诲人不倦,在我已年逾古稀之时,还引导、鼓励我写诗词,每交习作必认真修改,他是我永远的先生!”
“物竟天择,效实储能”,弦歌悠然吾爱阁,一派溪流,向海而生。
一本纪念册,百年效实情,孩子们边听故事边赞叹:90岁的胡爷爷,当年在效实中学只读到高一,不得不到东北谋生;他曾在工厂当过技术员,后去清华大学进修,再登上大学讲台。
由于种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此起彼伏的所谓阶级斗争运动,1969年底至1973年2月流放至内蒙赤峰喀喇沁旗插队。1973年重回沈阳,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踏实的钻研精神,升任沈阳玻璃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曾率中国光源考察组出访欧洲,著《仪器玻璃》等专业著作。
静水深流,胡爷爷参加吾爱阁英语角沙龙五年有余,风雨无阻。他学习这么认真,答案原来就藏在这本小纪念册里!
后记:
感恩胡佩庸先生的分享,这篇文章是碶派志愿者历时五年口述历史采访成果之一。
翻阅纪念册,内有胡佩庸之父为长子题字:“千金难买子孙贤 --萊翁为佩儿毕业初中题 戊子冬 (父)胡莱僧”
"得知我初中毕业,看到我的纪念册,非常高兴,欣然命笔。题书《千金难买子孙贤》这不仅是对我的勉励,也应看作是家训,敦促后人。"
胡莱僧先生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Kwang Hua University ),这所大学是民国时代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1925年6月由退出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572名师生所创建,建校26载,培养了大批有为人才。
图像由胡佩庸先生提供,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