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届校友,宁波市第二医院院长王波定:蓄势腾飞待辉煌
2022-08-19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荆冰)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荆冰)
2022-08-19
字体大小 [ ]

他,是一位神经外科专家,常年在人体最复杂、最神秘的大脑区域“刀尖行走”,每一次上台,都是一次穿越生死的挑战。

他,还是一位百年老院的掌门人。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前身,是1843年由美国基督浸礼会传教士兴办,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医院之一,如今已成为浙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在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宁波二院在全国位居第68位,排名宁波市首位、浙江省第7位,是目前宁波市取得的最高排名。

他就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波定。

“喜欢挑战,所以选择神外作为专业

1996年,王波定从浙江医科大学(即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进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工作。经过3年外科轮转,到了确定专科方向的时刻,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神经外科。

尽管人类在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凿颅破洞”,但人们对颅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过程中,依然步履维艰,谨慎缓行。也正如此,才赋予了这个新兴学科更高的挑战难度。尤其是被神经外科界公认难度最大的颅底脑干手术,密布着全身重要的神经传导束和神经核团,手术空间往往只是分毫之间。一旦手术中稍有不慎,呼吸心跳停止或术后变成植物人的病例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神经外科在近20多年来,医疗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手术技术正逐渐迈入世界前列。“我刚刚接触这个学科时,神外救治的患者致残致死率非常高,但现在已经大大得到改善,也让从医者越来越有信心和成就感。”

2006年,为了提升专业能力,王波定申请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神经外科。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素有“北天坛、南华山”一说,在这里进修,是专业上难得的学习机会。半年的时间,王波定大大开阔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更加热爱神经外科工作,致力于为患者解除痛苦、延续生命。

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良性肿瘤虽然对于患者没有生命威胁,但神经功能的保护是他最为看重的。他把良性肿瘤的精细治疗作为自己的使命。除了把肿瘤尽可能做到全切,肿瘤周围重要功能区的功能也要把它保存下来。

即使现在担任了院长,每天有繁重的行政工作,他依然坚持每周出一次门诊,并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保持着一周至少两台手术的工作量。

他说:“看着我们手术中一刀一剪很普通,但我们做的每一点努力,都是为了对神经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都关系到患者后半生的生命质量。”

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王波定带领着团队为数千名患者带来了健康美满的生活,挽救了无数个家庭。

 

履新二院 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

2005年,王波定有半年多的时间被抽调到行政协助开展工作。这是他参与医院管理工作的启蒙阶段,也为他后来成为医院管理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7年底,他又被医院推荐到当时的宁波市卫生局医政处,挂职处长助理。大半年的挂职锻炼,让他有机会在更高层面接触医疗卫生管理工作,为以后回到医院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8年8月,王波定回到医院,担任院长助理,2011年担任副院长,主要负责医疗业务管理工作,2018年担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21年末,他受命担任宁波市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这家百年老院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全院职工代表大会上,王波定面对台下600多名职工的目光,坚定地说:“随着医疗综合大楼的改扩建,2022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是特别困难的一年,也是颇具挑战的一年。我们的一部分病房会暂时压缩,我们地理的空间会暂时受限,我们的工作环境会暂时不理想,我们的日常通勤会暂时不方便,但是,我们作为新冠肺炎救治主力军的定位没有变,我们承担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使命没有变,我们为二院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初心没有变。因此,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缓,我们拼搏的劲头不能松,我们队伍的斗志不能弱。我们遭遇困难,就要正视困难。”

王波定履新之际,即将180岁的宁波二院正处于发展的重要节点:4幢楼拆除原址新建医疗大楼,6号楼面临装修改造,床位数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点。“面临第一大问题就是怎么提升我们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医院的运营更上一步。”

他率领领导班子成员,对标借鉴省内优秀医院的做法:一方面,狠抓平均住院日,通过效率医疗将有限床位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梳理日间手术目录,改造日间病房条件,规范手术流程,制定质量监控指标,积极提升日间手术比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目前医院乳腺外科日间手术已经非常成熟,白内障、关节镜以及肛肠科日间手术正在陆续开展之中。

他说:“新基建项目对于我们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整体床位减少了,但如果能借此机会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提升,对未来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非常有利。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化危为机!”

 

融合创新 从学科到学科群的进阶

王波定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了2022年工作的重点为“改善、融合、进位”,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了15个具体工作目标,“明定位、建学科、造高峰、揽人才、优服务、帮基层”,从服务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以及医院管理精细化方面,做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统筹谋划、协同发展。

学科发展是一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该院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7个市级重点学科,医院从学科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3年的目标规划和任务分解,并且围绕肿瘤、创伤等优势专科打造高峰学科群。

近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院越来越重视医学的协同作用的研究,将患者的疾病更多地从全身、全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与认识,这无疑是一种医学的进步和新趋势。宁波二院是中国创伤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医院年处理多发伤4000余例,其中严重多发伤350余例,救治成功率位居省内前列。医院下一步准备以创伤中心建设为契机,将创伤骨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等学科融合发展,创建国家高级别创伤中心,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像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融合建设的卒中中心学科群,以胸外科、呼吸科为统领,其他学科配套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以系统疾病为中心,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以推动全方位、专业化的诊治策略与合理化医疗资源整合配置,从而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2年,由王波定指导,宁波二院牵头,与宁波诺丁汉大学计算机系共同申报的宁波市重大专项《脑肿瘤人工智能诊疗》已经获批,也充分体现多专业多学科多单位的融合性。

“希望通过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在政府要求的争先进位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医院的内涵质量发展真正得到提升。”王波定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患者医生都要满意

179岁的宁波二院是宁波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老朋友,岁月赋予了它深厚的底蕴,但也因坐落于宁波老城区,带来了空间发展的局限。尤其是今年开工的原址新建工程,对于附近交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医院在国考中的‘满意度评价’中一直表现优异,连续两年获满分,我们必须要保持下去。”履职伊始,王波定就细致考察周边环境,查找症结、梳理堵点,再造就医流程,为医生和患者在3年的基建过渡期创造一个更为便捷、高效、舒适的诊疗空间。

在交通上,医院积极开发周边资源,设置单行道,与公交集团合作斥资定制交通专线,联通周边主要公交站、地铁、停车场,打通患者来院“最后一公里”。从今年初,针对“停车难”打出的组合拳初见成效,宁波二院周边交通情况极大改善,高峰期入院车辆排队时间下降了一半。

“王波定院长”每周总会抽出1-2天时间回到他熟悉和热爱的手术台上,变成“王波定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正因为临床医生的身份,他更加理解医护群体,他说,让患者满意,首先要让医生满意。所以,他会通过日常的诊疗工作更多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或者困难,在管理方案的实施和改进上,针对性也就更强。

宁波市第二医院即将迎来180周年诞辰,王波定也擘画着医院的发展蓝图。三年后,医院21万平方米的综合医疗大楼将以崭新的面貌亮相,而王波定也希望通过3年扎扎实实的工作,带领全院职工,以更好技术、更优服务、更高效率、更强管理,朝着“百姓首医 国内名院”的愿景稳步迈进。

宁波二院综合医疗大楼效果图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力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