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周年校庆“效实故事"征文(十五):怀念母校效实中学 —— 1954届校友 胡思得院士
2022-09-01
效实中学校友会
效实中学校友会
2022-09-01
字体大小 [ ]
今年是效实中学建校110周年。近日,我们收到了54届校友胡思得院士献给母校的生日贺礼——《怀念母校效实中学》。静水流深,拳拳之心、眷眷之意蕴于字里行间。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读《怀念母校效实中学》,感受师生情、同窗谊,更感受效实人那浓浓的家国情怀。

01

中学记事
1948年宁波解放前夕,我被宁波市效实中学录取。这是一所很有名的学校,在这里我度过了六年,直到高中毕业。学校采取宽进严出的方针,进去容易,但要取得毕业文凭就很难。学校里有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宁波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经常来轰炸,学校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于是学校在郊区找了一个小学的校舍,迁到那里继续教学。为了避开轰炸,有时在晚上上课,电厂被炸停电,教室里只好用煤气灯照亮。

初中二年级之前,我还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很不努力,成绩相当落后,特别是数学和英语,常常是不及格。为此我留了一级(半年),从秋季入学的“初秋一”留级到春季入学“初春一”。1950年美国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我国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有志者直接为国家效劳,在中学里也掀起了报考军事干校的热潮,我也积极报了名,但因体检未能通过,没能去成。

通过报考军事干校的过程,我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既然要为国家效劳,就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首先在学校里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于是,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开始用功了。

与此同时,我还在学校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在时事剪报组里,在一位高中学姐的指导下,我们把报纸上重要的新闻剪下来,稍加编排,贴在一张大白纸上,她在重点内容上再加点勾画,引人注目,贴在墙上,就完成了一期墙报。

剪报组后来接到任务,要宣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这时那位学姐面临毕业,这项任务的负责人就落在我身上。那时学校订有一本专门介绍苏联的画报,于是剪报变成剪杂志了。我认真去做剪辑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很受大家的欢迎。为了更好地宣传苏联、向苏联学习,市里要求学校里也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李庆坤校长任会长,后来我还被选为副会长,协助他开展具体活动。

到初中三年级时,遇上教育改革,要取消春季班。全宁波市的初春三的同学在暑期集中补习,然后直接升入高一。这样我跳了半个年级,抵消了留级,与许多初一年级时的同学又在一个班级了。

高中阶段我们班一共有42人,班里有许多体育尖子和文娱爱好者。有几位短跑能手,我也勉强算一个。我们班可选出四五位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班上有两位京剧爱好者,老生和花脸唱得相当不错,在教室里拉开课桌就可排演《空城计》,我们几位体育尖子则被安排为跑“龙套”。 

我们学校虽然地处流行越剧的宁波,但学校里有许多京剧的爱好者。有的看起来还相当“专业”。教语文的郑学浦老师既会唱老生,又会拉琴和打鼓,教手工的庄亦周老师既能演《打渔杀家》里的主角萧恩(老生),又能演《投军别窑》里的王宝钏(旦角);教物理的张启宙老师则拉得一手出色的京胡。学校里有重大的文娱活动时,经常有京剧的演出。有一次学校排演《打渔杀家》,我们班的同学分别在戏中扮演了倪荣、教师爷和四个打手。虽然我一直处于“龙套”的角色,但由于在台上耳濡目染,渐渐培养起我对京剧的爱好。

我的作文成绩本来也不是太好,但是通过读报,使我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每天下午正式上课之前,学校规定有20分钟的时事学习时间,开始是几个同学轮流为大家读报,经过一段时间,大家觉得我的“口齿”最清楚,能够入耳,就希望每天都由我给大家读报。这件为班上尽义务的事,却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二个月下来,我发现做作文时,词汇丰富多了,句子更加通顺,教语文的杨仲未老师在我的作文上画的红圈圈增加了许多。记得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中,描写了我们班级收到志愿军从朝鲜前线寄来信件时的情景,杨老师觉得写得很生动,让我给全班同学朗读。

在效实中学里的一件大事是1952年3月,我光荣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53年,毛主席号召青年学生要做到“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学校里掀起争当“三好”的热潮。我被选为班上三好生,高三时我被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

入团留念

 

02
感恩老师
高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数学老师蔡曾祜,号称“蔡代数”,他因材施教,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组。学习好的人放在1组,一般的放在2组,最差的是第3组,每一组做的习题难度都不一样。我原来分在第3组。但有一次考试,全班一共只有3个人及格,有两位同学得了60多分,而我居然以70多分的成绩拿了全班第一名。
蔡老师很生气,在上课时把大家训了一顿,却把我表扬了一番。这位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大家都很尊敬他。他也很严厉,同学们也非常怕他。他要是眼睛盯住谁,谁就不敢吭声。他不轻易表扬人。我在班上是第一次受蔡老师表扬,这一表扬,我感觉到热血沸腾、备受鼓舞。我想以后一定要持续拿出好成绩来才能对得起蔡老师的表扬,对得起蔡老师的抬举。

从此我学习代数非常投入,不久就产生了兴趣,信心也日益增强,成绩也突飞猛进。不久后老师把我提升到第1组。我做代数作业时,不仅做第1组的题目,还主动做第2组、第3组的题目。这还不够,还做《数学通报》上的题目。杂志上经常有些怪题,我也去做,兴趣越来越大。大概又过了一年左右,我的代数成绩在全班经常名列前茅,我被老师指定为数学课代表,同学们都称我为蔡老师的得意门生。

蔡老师的这次表扬,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体会到人受了鼓舞,劲就来了,会更加勤奋,越学越有兴趣,对学习感到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蔡曾祜老师

当数学课代表,要在蔡老师和全班同学之间起一些沟通协调作用。我和蔡老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变多了,我对他的认识和感知也更加深刻和全面。蔡老师不仅有令人敬畏的一面,还有许多令人钦佩的高尚品质。他对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情况了如指掌,经常在思考某某同学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向我交代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蔡老师也非常顾全大局,每当我受班主任的委托,去和蔡老师协调课外作业负担时,他总是很理解,很尊重班主任的意见,把修改方案的任务留给自己,协调任务都能很顺利完成。有一段时间,他的右臂关节炎发作,在黑板上写字十分吃力,但他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进度,硬忍着疼痛,用左手托着右手,坚持在黑板上进行演算。他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我,让我对他更加敬佩。不仅仅是数学专业知识,他还在敬业精神、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等方面也都给我们作出示范。

高中毕业时,蔡老师送给我一套微积分课本。让我在上大学前抽空预习一下。

考大学时,我报考了数学系,但由于几何没有考好,数学成绩不理想,而物理成绩比较漂亮,最终分到了复旦的物理系。

刚上大学时,因为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有较大的不同,加上数学老师浓重的地方口音、快速的讲话节奏,使我非常不适应。入学不久,我给蔡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对该数学老师有所抱怨。蔡老师接到信后,心里很不安,托邻居带话给我鼓励。过了一段时间,我对该老师的讲课方式逐渐适应,情绪也有了变化,又给蔡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这才使他放心。放寒假时,我拿着期末考试得5分的成绩向他汇报,他看到我的进步,欣慰地笑了,并鼓励我:“我相信你会适应过来的,要继续努力,你还有很大的潜力。”

与同学在蔡曾祜老师塑像前合影

蔡老师对我的教导,令我终生受益、终生难忘!它激励我立志在各方面要“力争上游”,为我在大学和工作岗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势头,开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好头。我非常感谢蔡老师。

在效实中学的六年,还有许多老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竹之筠老师是我们高中期间的班主任,对我的引导、帮助很大。我作为课代表,每周要参加竹老师安排课外作业的协调会,竹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要有全局观念,要注意平衡发展,等等,这些教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竹老师是副教导主任,还是我们的政治课老师。他讲课结合实际非常生动,我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与母校孙佩兰、竹之筠、朱敦礼老师合影

高中毕业全班与老师合影,第二排右6是蔡老师

我衷心感谢中学的各位老师,他们的教诲和培育使我从一个不懂事、顽皮的孩子成长为爱学习、求上进的青年。高中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兴趣和信心,对我后来在大学里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状态也有很大帮助。

 

03
回访母校
1954年中学毕业后,我回到效实中学的机会不算多。上大学期间,寒暑假回宁波老家,与老同学相聚,会一起去拜访老师,还有一次我单独去看望了已经退休的蔡曾祜老师。1958年参加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很少,在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特别是我祖母、母亲去世后,回去的机会更少了。
1997年,宁波举办甬籍院士家乡行活动。那时在效实中学的校友中,已经有15位院士了,学校的大厅里还挂上了他们的画像,但其中6位已经过世。还有几位因年事已高或工作离不开而没有参加此次活动。参加活动的陈中伟院士(因断手再植成功而闻名全国)、徐祖耀院士(材料学家)、毛用泽院士(放射化学家)、周光耀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的初中同班同学)和我都是效实中学的校友,五个人就相约一起去母校访问并到医院看望住院的李庆坤老校长。

五位校友院士看望李贞旋(庆坤)老校长

此时,母校已经从我们求学时的效实巷搬迁到柳西河畔。校园面貌当然焕然一新,但最有意思的是把老校门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唤起我们这些老学子的无限回忆。提出并完成这一建筑构思的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朱谋隆,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参与过许多重大建筑项目的设计,获得过很多奖励和荣誉。母校搬新址,他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设计任务。

学校为我们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每个院士都在会上做了简短讲话,回忆在校时的情景和老师们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会前,我见到了久违的竹之筠、孙佩兰、朱敦礼老师,并与他们一起合影留念。多年不见倍加亲切,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仍不减当年的风采。孙佩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备课很认真,课讲得特别好,每堂课都能讲得引人入胜。朱敦礼比我高一班,因表现优秀提前当了专职的校团委书记,后来荣任母校的校长。

与竹之筠、朱敦礼、项秉英老师在童第周校友塑像前合影

我们的老校长李庆坤老师身体不好,正在住院,会后,我们五人一起去医院看望他。李校长坐在在病床上,我们每人向他献上一束鲜花,他非常高兴,与我们一起合影。那一年他已经八十六岁的高龄,还在病中,但他的笑声还是那么爽朗,顿时让我回忆起当年他讲历史课的情景,他博学多才,谈古论今,他在评论两晋时代士大夫只会高谈阔论时的那种气势,至今还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我再一次回母校是在2002年5月,利用在宁波举办军控研讨会的时机。一天中午,我和竺家亨邀请在宁波的几位老同学一起与竹之筠、孙佩兰老师聚餐和留影,晚上,我去给高年级同学做关于核武器工程的科普报告。
2012年母校百年校庆时,我又应邀给师生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报告,并参加了规模盛大的庆祝大会。这次我见到了许多初中、高中老同学,真有点“少小离别耄耋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大会前,学校安排许多教室给不同年份毕业的校友聚会,尽管分别已达五六十年,但大家一聊起来,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胡思得院士题词

庆祝大会前,还举行了蔡曾祜老师、童第周院士铜像揭幕仪式。童第周院士是校友的杰出代表,1922年效实中学毕业。他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开创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87年,学校曾为他建造一座铜像,但因年久损坏,2012年学校百年大庆时,重新塑造。

母校100周年校庆与老同学合影

蔡老师的为人和业务受到全校师生的普遍尊重和爱戴,学校百年纪念前夕,要为特别受尊敬的老师树一尊塑像,谁应受此荣誉?广大校友和在校师生一致推举蔡曾祜老师。在蔡老师铜像的基石上铭刻:“蔡曾祜,字箴五,1892-1967,毕生从事教育,长期在效实任教,擅数学,尤精代数,甬上教坛誉称‘蔡代数’,效实校风、教风、学风继承发展和集大成者。”

蔡曾祜老师塑像

2017年6月下旬,我应邀与母校毕业班的同学进行座谈。这些同学已经通过了高考,正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我给大家介绍了我大学时代的情况以及大学学习应该注意的事项。会后,我和几位在宁波的老同学一起在蔡老师的铜像前合影留念,发现校园里又增添了一座屠呦呦研究员的铜像。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研究,取得显著成绩,最突出的贡献是带领科研组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各地的效实校友会获知这一消息后,奔走相告,纷纷向学校建议在校园里树立屠呦呦的铜像。

胡思得院士和效实学子座谈、交流

屠呦呦于1948至1950年在效实中学上高一和高二。我是1948年9月考入效实初中一年级,所以她是我的学姐。在学校里由于她的名字很有特色,早知其名但并不认识。后来有两次见面的机会,终因各种原因而错过。一次是1995年5月全国劳动模范大会,我从会议手册上发现有屠呦呦的名字,我想这个名字不会有重名,一定是效实学姐,就打电话询问。结果不出所料,在同一届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中,有两位校友,当然使我们喜出望外,我们相约第二天上午在驻地京西宾馆,上车去人大会堂时在车前相见,但由于开车前过于匆忙,人员拥挤、车辆又多,寻找好久却未能相遇。另一次是2016年初,周千红校长、北京校友会陶瑜瑾、陈耀国会长等来我家看望,之后,他们要去看望屠呦呦。我因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不久,无法与他们一起当面向屠呦呦学姐致贺,只好请他们代为转达我对这位老学姐的敬意。

屠呦呦校友塑像

 

 

胡思得院士简介

胡思得(1936.3.31-)

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1954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突破原子弹阶段,氢弹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以及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试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5月,胡思得院士将新著

《为国家安全而奋斗:胡思得院士文集》赠予母校

我校为首批“浙江院士科普基地”,胡思得院士受聘担任我校院士科普站顾问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全体效实人定将追随前辈步伐

传承爱国、进步、科学、务实之校风

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

传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之教风学风

不懈进取,勇于担当,与日俱进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