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周年校庆“效实故事"征文(二十五):效实与我
2022-10-28
9501班 忻航
9501班 忻航
2022-10-28
字体大小 [ ]

1994年的春天,我正在高中二年级。学校成立了迎新新闻社(我还记得闻老师解释,迎新同时谐音银杏,又寓意宁兴),而我则有幸成为了第一批校园记者。

和我搭档的是当时在高一就读的胡一峰同学。胡同学精通小提琴,那时候下午经常可以看到她在教学楼前的绿地上练习小提琴。黄昏的夕阳下琴声悠扬,形成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当时第一个采访主题是采访高三毕业生的高考志愿和未来就业意愿调查。当时采访了高三的十多位师兄师姐,了解他们即将到来的高考专业志愿填报以及未来大学毕业后打算就业的方向。

经过一番调查,相当比例的同学选择报考金融类专业,而大多数同学都倾向于选择待遇收入更好的三资企业——联想到那是1994年,这种想法也恰恰是就业市场的真实反应。

做完采访记录,然后我和胡同学在教学楼找了一间空教室开始写稿子。两个初出茅庐的校园记者你一句我一句,集思广益,忙活了大半天,到了差不多快七点多了,总算是把稿子写出来了。由字迹清秀的胡同学抄写整齐后,第二天上交新闻社。

过了十来天,我们的新闻稿刊登出来了,看到自己写的稿子变成了墨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想起来,不觉已经快三十年了。

后来我们就各种校园热点话题,还采访过很多位老师同学,能回忆起来的包括教导处的秦成伟老师,体育组的陈谦老师等等,时间久远,写过哪些新闻主题确实是难以一一回忆起来了。

后来我在1995年高三毕业后,获得保送进了浙江大学。同年又考取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在新加坡学习期间,适逢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招聘广告,联想起自己当年在效实中学当校园记者的情景,对无冕之王的工作兴趣盎然,就主动报名。

也许是自己当年的校园记者经历是加分项(面试时我还专门呈上了自己在学校发表的新闻稿),我这个没有新闻专业背景的工科应届生竟然被录取了,于是我在2000年大学毕业后,成了东南亚最大的中文刊物《联合早报》的一名记者。

那年探亲休假回到宁波,看望了高中教授我语文的许乃法老师,我感慨的说,没想到到了国外,还是靠着许老师教授的中文底子来谋生。鹤发童颜的许老师闻听之下,哈哈大笑。

几年的记者生涯对我受益良多,虽然后来转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但是从事记者工作中学到的很多知识与能力,都为我后来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这里还要说一下胡一峰同学,她高中毕业后保送人民大学,攻读大众传媒专业。后来赴香港中文大学读研,又赴美国读博士,现在是美国新泽西州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的教授。

前些年她回国探亲,我们小聚,追忆起当年在效实中学当校园记者的情景。感叹着短短的一段校园记者经历,却对我们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我选择做了新闻记者,她成了大众传媒专业教授。

饮水思源,还是要感谢当年母校效实成立新闻社,为少年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有着光的窗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