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宁波市教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宁波效实中学在校内建立了宁波外国语学校,这是效实中学110年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宁外初创时期两位校领导——朱敦礼、施丽华老师的回忆文章,至今仍颇有裨益,特摘录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原宁波效实中学书记、校长朱敦礼(高中就读于效实中学,毕业后,根据组织安排留校担任教师和团委书记。1958年12月开始,先后成为学校副书记、副校长,并长期兼任教务主任,主持教务工作。1984年改革开放后先后担任书记和校长职务,至1996年退休,是宁波外国语学校首任校长兼书记)回忆: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始终蕴藏着几个教育之梦,效实之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借省重点教育和五年制教育之便,经常去省里开会、学习,获阅教育部《关于设立外国语学校的意见》,闻知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设立,钦羡不已,心为之动,特别是1963年省教育学院之校长培训班期间,得以与范亚俊(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从宁波中学调任外国语学校任教导主任)多次咨询长谈,并几次独自去杭外走访、参观,对外国语学校之性质及其一套办学路子心中有底。改革开放的80年代,又几次去杭州开会、学习,又得以多次与范亚俊校长长谈,并走访杭外,获得不少信息,对如何办一所外国语学校已了然于胸,跃跃欲试,等待时机。就外国语学校而言,在当时已是一省、一市质量最高,声誉最好的学校,学生趋之若鹜,亦令办学者心向往之。为此,我曾探询过省教育厅同志,告知像杭外这类学校,全国仅12所,需由教育部批准。1985年,效实高考出色,范亚俊校长率团来校,以后我又作了回访。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1991年5月,市教委决定在宁波开展特色教育。效实开设了艺术班,宁中开设了体育班,还拟筹建外国语学校。在某校未获接纳后,转而征求效实意向,在教委领导和相关同志来校传达时,我欣然应允,当场谈了感受和大致设想,等待30年之梦终将圆了。
此后,教委和效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筹建活动和相关事项。
1991年6月,效实中学由朱敦礼校长带领,王家祥(副校长,负责教学、物理)、施丽华(外语)、张孙寅(总务主任、体育)、黄伟平(音乐)、全民(电教)组成的代表团赴杭州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深人参观访问,获取信息、资料,咨询探讨学习办学目标、理念,交换确定今后联络相关事宜,受到热情周到接待,收获很大,接待学校也一再表示,赖效实之声望和实力,定能圆满成功。
1991年6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同意建立宁波外国语学校的批复》。市教委:甬教委〔1991〕125号请示悉。经研究,同意建立宁波外国语学校。该校具有专业性教育的普通中学,归你委直接领导管理。
1991 年6月,学校提出招生方案,经教委同意后实施,招收规定:本年度招收初一新生80名,其中男60%,女40%,按小学毕业生人数之比例分配到各区,各区按4:1优秀学生推荐,经效实面试、笔试,严格按各区比例择优录取。以后又扩招至大市区。
1991年9月1日,80名宁外新生进校上课。
1991年9月9日,效实中学向教委申报“宁波外国语学校”校名。报告称:根据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外国语学校的校名,我们认为,校名定“宁波外国语学校”为妥。翌日,市教委发文同意。
1991年9月27日,市教委发出《关于建立宁波外国语学校的通知》。“为探索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办学的路子,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适应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甬政办〔1991〕60号),建立宁波外国语学校。该校属具有专业性教育的普通中学,设在宁波效实中学内,与宁波效实中学实行一套班子、二块牌子,归宁波市教委直接领导管理。”
1991年9月28 日,启用“宁波外国语学校”印章。
1991年10月25日,召开宁波外国语学校暨效实中学艺术班成立大会。市教委夏明华副主委宣读文件,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兵和夏明华副主任授牌。出席成立会的有市委、市府、人大、政协、市教委领导和有关处室代表,宁波电视台新闻单位、各区文教局负责同志,各高等学校外语院系有关领导代表等。礼成合影,学生汇报演出。
宁波效实中学原党委书记施丽华(1991-2010年曾任效实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书记,正校级调研员;并于2001-2009年兼任宁波外国语学校校长)在宁外建校二十周年时回忆:
宁波外国语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是在效实中学那幢不起眼的后三楼(教学楼)起步、成长并走向世界的。后三楼隐于望京路1号老效实26亩用地的最深处,靠东的角落有个全校垃圾堆放处,校工王师傅是个瘦小的老头,他有时会把那里的垃圾烧掉,弄得烟雾缭绕。垃圾场旁边的花圃里长着一株枇杷树,每年枇杷刚刚有点发黄,楼上的鬼精灵们就会乘老师们不注意,釆下玩去了。后三楼西南边是学校食堂,受制于场地,每天食堂的阿姨和厨工只能在食堂和教学楼之间的水泥过道上择菜、洗菜。当然,劳动过程中难免蜚短流长,谈笑风生,此时的上课老师必定得提高嗓门,或变着法子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到第三节课后,靠西南的教室里就会飘上来一阵阵的饭菜香。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一边吞咽着口水,一边仍跟着录音机模仿来自大不列颠的“King’s English”。现在想来孩子们有定力啊!当时的后三楼很旧了,上楼的台阶和每层楼的走廊护栏都已斑驳陆离,有的栏杆还露出了里面的钢筋,看上去很单薄,以致于每次有学生靠在上面都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教师办公室紧邻教室,本来就很小的空间放进了五张办公桌,但这里方便管理,可以随时找学生谈话、面批作业和进行个别辅导。老师们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备课、改作、辅导,与学生谈心,与同事研讨。中午时分这里是最繁忙的地方,孩子们进进出出,手里拿着3L,嘴里念着“Sandy and Sue”,小脸上写着自信和自豪,内心里充满了学习的激情。更多的时候,往往是英语课一下课,学生就一溜在讲台边排起了队伍,依次抑扬顿挫地背起了刚刚学过的课文。走廊上,学生们常常以对子形式或小组形式将课文串成剧本进行表演。那时那景,即便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令人陶醉,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课文颇有情节性的对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学习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种负担。每天,这老旧的后三楼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洋腔洋调,让人觉得有点不太协调,但一幢旧楼,一群人,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一套书,就这样开启了宁波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之旅。看来,学好一样东西不一定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在于每个人内心对所学内容的渴望和热情。
说到宁波外国语学校初创的那段时间,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就是那套经典教材“Look,Listen and Learn”。现在这套教材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静的站在我家书架上众多教材的队伍里。当时全国很多外国语学校的初中部基本上用的是这套教材。教材的编写者是广为中国学生所熟悉的英语书—《新概念》的作者LG Alexander,配有原版磁带。这在当时外语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无疑是雪后温暖的阳光。教材的编写理念如同该书的题目一样主张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编者独具匠心,虚构了两位英国孩子Sandy和Sue及其他们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并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来编写课文。因此,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谐趣上口。情节生动活泼,时不时引发学生会心一笑。学到一定阶段,学生就已把前后所学内容深印脑海,以至于他们现在重返母校看望老师时还会打趣地背上几句,那腔调和神态总会惹得在场的每个人开怀大笑!他们自豪地说,至今对首册的部分篇章还烂熟于胸。后来,学校外语教育在教材的选择和处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我们采用“一套为主,多套组合”的方法,在选择主干教材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旨在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体现科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在分析主干教材的基础上,考虑辅助教材的选择,以弥补主干教材的不足。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我们坚持“删、增、组、合”四字原则;凡是不相关的内容删除;不充足的部分增添;不合理的材料重组;不系统的编排合并。逐步建立了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体系。好教材就像磁场,吸引着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办学需要有好的机制。效实中学历史悠久,学校的文化底蕴深厚。她不断开拓办学新路,以和时代的脉动。当年宁波外国语学校办在效实中学内,是效实中学众多办学新举措中绚丽的一笔。她以宽阔的胸襟,丰富的养分孕育并发展了宁波外国语学校。办学之初,针对外国语学校的特点,学校量身定制了特别的办学机制,尤其是外语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虽然有全国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经验作参照,但是怎样才能让宁波外国语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呢?时任校长朱敦礼先生敏锐地提出宁波外国语学校应该培养数、理、化、生见长,又有一门外语特长的学生。就这样,宁波外国语学校一起步就把自己放到了高位发展的起跑线上。当然,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是重中之重。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就得靠机制来保证。而且这种管理机制和教学计划必须覆盖中学六年的学习规划,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当时初中外语学科用的是引进教材3L,为了中考,也配与其他学校一样的部编教材。对此,我们的处理策略是引进教材为主,部编教材为辅。引进教材起点高,以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为主,部编教材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每个阶段配以适当的测试作为检验。早自修全部交给英语老师,初中主要进行视听教学,高中增加泛读和写作。英语课全部实行小班化教学。英语教学计划将初中的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期的前后两个阶段。如果初中分三年六个学期,那么这六个学期还要分成十二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和需完成的任务呈阶梯式发展设计。即便学生的背书和各项口头作业,计划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现在宁外的每个学生都知道每天要“过关”,即每天要把当天所学课文到老师那里背出。可当时的要求很高:背出是低层次的要求,高标准要求是背诵时语音语调与磁带一样,不能有一次停顿思考和反复,否则重来。同学们一开始不习惯,也会希望老师降低标准,但后来都自觉地按要求去做了。高中的课程设置接近大学,分精读课、泛读课、听力课、视听课和写作课等。教材也很多,除高中部编教材,还有3L第四册,大学泛读教材,大学听力教材和视听教材《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当时出版的这套教材配有十三盘录像带,第一届的学生全部学完。不要以为他们象看影视节目那样,放一遍就过去,学生看后需完成老师布置的多种口头练习。除了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也很丰富多彩:初中有学唱英语歌曲,朗诵英文儿歌,绕口令,表演课本剧和童话剧;高中有英语小品、哑剧配音、英语辨论、英语夏令营、英语国家风情讲座以及各类英语竞赛等。这些内容并非是老师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精心安排到各个阶段,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繁琐的语法或纠缠于字词的用法比较,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当学生们坐在科学楼四楼大教室聆听宁波大学外语系从国外学习归来的教授们讲课时,他们的目光似乎投向了更高的目标。
再好的想法也得靠人去实施。宁波外国语学校的品牌是否能打出,第一届学生很重要,落实规划所预设的一切很重要。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规矩”,或塑学校文化。“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点,宁外的老师和领导一样都心知肚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991年的秋天,宁波外国语学校第一批80名新生报到了。最初的四位英语老师手头只有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台录音机和一盘磁带。没有电脑、没有配套练习册、没有随堂单元测验、更没有现成的期中期末试卷供我们选择。一切从头开始!所有的口笔头作业都是我们自己设计,所有的考卷也由我们命制,我们成了地道的“拓荒者”。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前行,每一份教学资料被妥善保管,又传递给了下一届、下下届,它们不断被修改、添加,日臻完善,直到后来我们更换了教材。为了保证外国语学校的教育要求不打折扣,每届新生都会由上一届的“老教师”下来把关。虽然,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进校,但是英语科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和对学生的要求已成为学校的一种传统和教学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语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教师发展也被提到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提升办学质量,学校不断寻求培养教师的渠道,如选送老师参加国内不同层次的师资培训,设立课题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与美国雅礼协会、英国Perth College 合作,将英语老师逐批选送海外培训等。十几年来,一支能教能研、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每年还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这一切为学校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主打外语教师队伍,学校丝毫没有放松各学科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名校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二十年的办学历程证明了宁波外国语学校办学靠的是全体老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靠的是一批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靠的是一支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队伍。
对宁外的第一届学生,我似乎更熟稔一些,因为我从初一到高三一直是他们的英语老师之一。六年的相处使我们成了好朋友。看到同学们的成长,我们每个老师收获的是满溢的喜悦和快乐。六年来,同学们综合学习水平高,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班平均分名列年级组第一。80人中有十人三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的理科竞赛获一、二等奖。同学们在各级各类的刊物中共发表优秀作文27篇,其中两人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三等奖。97年高考中以班平均分高出当年重点录取线50分的成绩考入全国各类高等学府。八名同学分别被保送入清华、北大、北外、浙大、大连理工大学深造,占当年13名保送名额的一半以上。他们思维敏捷,能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讨论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人和事、社会现象和问题;他们阅读速度快,理解正确率高,能用英语书写文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与本族语者能自由交谈,能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这不仅促进了语言学习,还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我们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办学二十多年来,宁波外国语学校走出了众多的毕业生,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和语用水平不但获得教育界同行的好评,更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仅在97和98学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初中组就有65人次获奖,其中14人获特等奖,高中组共有50人获奖,其中8人获特等奖。到目前为止,宁外学子在各级各类的比赛和竞技项目中,在不同学科的比赛中一直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同类学校中独占鳌头,一枝独秀。自1996年起,学校每年有初中部学生考上新加坡华侨中学和南洋女子中学;再后来,又从海外陆续传来他们被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剑桥、牛津等国际名牌大学录取的消息。他们就像挂在天际的一桥彩虹,彩虹的这头连着后三楼,彩虹的那头连着五湖四海。他们搭起了我们这代人的希望之桥和未来之桥。
乌栽新简介:效实中学1963届初中、1965届高中毕业,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先后任衡阳市酶制剂厂厂长、衡阳市外经办主任、衡阳市轻工业局局长、宁波市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等。1978年在湖南省科学大会上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先进个人奖,1981年获湖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集体),1994年入选中国医药名人志。2013年为宁波效实中学旅沪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